知情奇探

袋獾

动物百科

袋獾

袋獾:别名大嘴怪_塔斯马尼亚恶魔,为有袋目、袋鼬科、袋獾属哺乳动物,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特有物种。野生于接近海岸的干燥硬叶树林,或灌丛中。1841年命名。根据基因分析显示,与袋鼬亲缘最近,其次是已灭绝的袋狼。因多在夜间活动,所以听觉及嗅觉非常发达,脸上和头顶有触须,以便在黑暗中寻找猎物或侦测同类的存在。以独特的嚎叫声,及暴躁的脾气著称,被称为“塔斯马尼亚的恶魔”。2008年IUCN将其列为濒危物种。

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,袋獾属唯一未灭绝的成员,大小与小狗相仿。被激怒时会释放臭气,刺鼻程度堪比臭鼬。根据体型大小比例计算,它拥有哺乳动物最强的咬合力。这与它头部的结构,及不停长大的牙齿有关。

科目分类:有袋

生存环境:丛林

颜色分类:白色_棕色

性情分类:凶猛

最大体型:80cm

毛型长度:中等

寿命年限:8年

适宜温度:24℃±6℃

食物饲料:肉食

袋獾形态特征

体长52-80cm,尾长23-30cm,重4-12kg。体型矮胖及粗壮,头大尾短,肌肉发达,十分壮硕。吻为浅粉色。毛色深褐、灰色至黑色,胸部、臀部有小块白斑。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。腹部生有育儿袋。与其他有袋动物不同,它前足比后足稍长。奔跑时速可达13km。

袋獾生活习性

喜单独行动,而不成群出没。昼伏夜出,虽不在日间觅食,却喜欢在太阳下休息。小袋獾能爬树,但成年袋獾就不能。另外袋獾也能游泳。活动范围介乎8-20平方公里,常常与其他动物的领地重叠。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,寻找食物。

袋獾饲养方法

贮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标,瘦削的尾部代表健康欠佳。食性以肉食为主,吃昆虫、蛇和鼠类等,偶尔也吃些植物。可吃进一只小型的沙袋鼠,但实际上袋獾奉行机会主义,而它们常吃腐肉多于捕猎活的动物。每天平均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5%的食物,但情况许可的话,也可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其体重40%的食物。农民对袋獾食腐习性甚为欢迎,能让农场更加洁净。野生寿命为6年,人工饲养,可达8年以上。

袋獾雌雄分辨

雄性袋獾体型一般较雌性为大。雄性平均身长为65cm,其中尾部长25cm,平均体重则为8kg。雌性平均身长则为57cm,其中尾部长24cm,平均体重6kg。

袋獾繁殖方式

单配制。2岁性成熟。发情时,雌獾制造多个卵子。交配期3月,交配不分昼夜进行。雄性袋獾会互相斗殴以争夺交配权,但如胜利者在交配后不加看守的话雌性会和其他雄性交配。妊娠期31天,幼崽仅有米粒大小,降生后,艰难的从产道爬进只有4个乳头的育儿袋中,在育婴袋里发育105天。因为育儿袋只有4个乳头,因此每胎只有4只幼崽能活下来(雌性幼崽的存活率比雄性高),大多数幼崽会在育儿袋中默默的夭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