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灰飞虱

动物百科

灰飞虱

灰飞虱:别名水稻灰飞虱,为半翅目、飞虱科、灰飞虱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,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。为害作物多为水稻、大麦、小麦、游草、稗草、双穗雀稗,近年来,对玉米的危害正成逐步上升的趋势。成、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,通常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及水稻穗部。虫害严重时,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。它分泌的蜜露会孳生霉菌,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“虱烧、冒穿”等症状。

间歇爆发性害虫,冬季气候温暖、春季比较干旱,是第一代灰飞虱大发生的预兆。危害方式与褐飞虱、白背飞虱类似,对农业危害很大。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,所造成的病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。

科目分类:半翅

生存环境:农田

颜色分类:褐色_棕色

居住环境:树栖

最大体型:0.4cm

性情分类:危险

寿命年限:1年

适宜温度:25℃±5℃

食物饲料:植食

灰飞虱形态特征

长翅型体长(连翅)雄虫3.5mm,雌虫4mm。短翅型体雄虫2.3mm,雌虫2.5mm。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,两侧暗褐色。前翅近于透明,具翅斑。胸、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,雌虫色黄褐色,足皆淡褐色。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,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,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,雄虫除越冬外,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。

灰飞虱生活习性

北方年发生4-5代。能传播黑条矮缩病、条纹叶枯病、小麦丛矮病、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。被携带病毒的虫体啃咬过的植物会被感染。

灰飞虱饲养方法

属温带地区害虫,耐低温能力较强,对高温适应性较差,发育适温28℃左右,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。当气温超过2℃无风天晴时,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。

灰飞虱雌雄分辨

若虫共5龄。1龄乳白色至淡黄色,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。2龄黄白色,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。3龄灰褐色,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,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,前、后翅芽开始呈现。4龄灰褐色,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,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,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。5龄体色灰褐增浓,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,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,腹部各节分界明显,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。越冬若虫体色较深。

灰飞虱繁殖方式

成虫喜在生长嫩绿、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。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,越冬代最多,可达500粒左右,每个卵块的卵粒数,由1-2粒至10余粒,大多为5-6粒。卵呈长椭圆形,稍弯曲,前端较细于后端,初产乳白色,后期淡黄色。卵成块产于叶鞘、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,卵粒成簇或成双行排列,卵帽露出产卵痕,如一粒粒鱼子状。